铁营总部这边自打今年的三月在滁州分兵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六月中旬,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铁营总部仅收到过两次大别山那边送过来的禀报。
一次是四月初铁营总部刚刚渡过淮河转入沈丘进入豫中地区的那段时间,另一次则是在几天前才收到的。
之所以这隔了两个月才收到大别山的禀告,主要还是五月份的时候铁营从嵩山登封地区往熊耳、外方两山之间嵩县转移,然后又穿过熊耳山往这陕豫交界处的卢氏县转移。
王经纬前几天送过来的禀报是四月末发出来的,当时铁营的塘兵在五月份一路顺着铁营总部的踪迹摸到了登封去,结果刚到登封铁营总部就转移了。
于是这大别山的塘兵又四处打探找到了嵩县去,结果这到了嵩县又扑了一个空,最后一路打听兜兜转转总算是在这陕豫交界处茫茫大山之中找到了铁营的总部,将这两个多月前的禀报送到了王铁手上。
那大别山的塘兵为了将这禀报送到总部这边来,那也是牺牲了不少的弟兄。
从大别山出发的时候是一个化装成商队的五十人满编塘兵队,但等到在这茫茫大山的卢氏县找到铁营总部的时候,仅剩下不到十个人。
这些牺牲的弟兄那不是被官兵给杀了,就是被路上的土匪给弄死,或者是因为受不了路途上的辛苦当了逃兵,以及因为染上疾病治疗无效丧生。
虽然这一路上多有牺牲,但这王经纬以及周兵、杨英、孔有德等人写给王铁的各种报告,最终完完整整的送到了铁营总部这边来,使得铁营总部虽不在大别山,但也对大别山部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
由于那张应昌的调查报告写的那是又臭又长,总共差不多有一两万字而且还是用文言文写的,以王铁的知识水平是很难看懂的。
所以张应昌的这份报告是在李子健阅读过之后,提纯成几段话然后向王铁进行简单汇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张应昌认为这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官府统治势力的薄弱点交汇处,有利于铁营安稳当坐寇发展势力。
第二则是张应昌这几个月在山中考察发现,大别山内部的开发程度非常高,有大量的山田、牧场以及对外的商业贸易活动。
这给铁营当坐寇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至于从零开始浪费时间苦心经营。
第三点,也就是张应昌着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这大别山的人口密度非常高,甚至比陕北山区还要高,且这里面民风彪悍遍地都是强顽。
如果能收编这些悍匪悍民为铁营所用,那么铁营就拥有一个庞大的后备兵源基地。
...
那李岩一脸兴奋的对王铁说可以当坐寇的时候,还没有等王铁说话,那在一旁的李子建便笑着对李岩说道:“威明兄,你手上的那份调查报告我早就已经看过了。”
“这个张顺之曾在明朝当过大官,身上难免会染上一些那昏朝庸官的一些臭毛病,在文章中喜欢夸大其词涂饰空文,弄一些虚虚实实的东西糊弄人。”
“他那报告里的东西虽有可取之处但需仔细分辨,不能不信但也不可尽信!”
这倒是也不是李子建趁着张应昌不在王铁跟前就使劲的在他背后黑他,而是这张应昌写的那大别山调查报告中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这李子建虽然对在山里组建官府当坐寇不懂,但是李子建对各类军事问题十分精通,别的问题先不谈,后勤这一关首先就过不了。
那张应昌在报告中说大别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就这点基础就不足以养活铁营这几万人马,以及可能投奔铁营的一些流寇队伍。
...
这王铁听完李子建的汇报之后那自然也就被李子建给影响,认为这张应昌的报告有些夸大其词,大别山并非是一个当坐寇的首选之地。
那李子建话音一落,王铁放下手中的茶杯接着李子建的话茬笑着对那李岩说道:“先生于官府行政一道上有大才干,日后咱们还得仰仗先生的指导。”
“但这军事一途先生还需多加历练,您就不要掺和了。”
过去王铁他们认为,这大别山区应该和那川陕豫楚交界一带的荆襄郧阳等处山区一样。
这荆襄山区虽然也躲着不少土匪山贼流民饥氓在里面讨生活,但山区大部分地方都是没有经过开发的原始丛林,属于是烟瘴蛮荒不毛之地。
但张应昌的调查报告颠覆了王铁他们的认知,王铁他们没想到这大别山区里面的开发程度居然这么高,从报告上看开发程度甚至都超过了豫西山区。
当然,这人文景象那也跟豫西山区差不多,里面那基本上也是民匪不分,民风的彪悍程度那是一点都不输这豫西山区的老百姓。
也正是因为这大别山区内民匪不分山寨林立,那张应昌就认为如果能够把这帮杀才给收编,那这铁营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后备兵源,不用担心打不起跟官兵打不起消耗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